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产业新闻1

书画倒爷的道儿

时间:2014-11-05 20:30:33  来源:中国书画产业联盟网  作者:
分享到:
  
2002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位买家以1.98万元买进了一幅郑乃光于1982年创作的四尺整张力作《蓬莱锦衣》,随后该买家在同年举办的翰海秋拍上将此画抛出,结果以3.73万元成交,获利将近1倍。业内把这类买家称为书画“倒爷”。

2014秋拍即启,书画市场中的“倒爷”跃跃欲试。对于“倒爷”这一行当,业内人士褒贬不一。

“倒爷”是个技术活

“倒爷”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广泛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该词兴起于北京,后广泛流传至全国。

在书画圈有这样一位北京人,王先生投资书画十年,每年至少5次飞往成都淘宝,在成都吃进某名家字画后,迅速到北京、上海等地抛出赚差价。成都是王先生的福地,多年来他在这里从未失手。常与王先生打交道的四川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经理说,保守估计,王先生一年从成都倒货到北京至少能赚100万元。

在王先生看来,彭先诚等四川名家的部分作品在成都仅卖两三万元一幅,而在北京、上海基本上都能翻番甚至更高。王先生最经典的“战绩”并非从拍卖会上获得。而是在2011年,他听说成都郊县有一幅张大千的作品,于是抱着见识赝品的想法带着行家上门看画,在确认为真迹后出手,最终以10万余元成交。不久后他在北京的拍卖会上以80多万元将该画拍出。当然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案例,王先生说,自己的出手原则是作品只要有不低于15%的利润,就可以考虑出手了。王先生这种做法被业内称为短线投资手,也算是书画圈内成功的短线“倒爷”。

与短线对应的是长线投资者。浙江人易先生投资书画十年有余,具有前瞻性眼光。在买进名家字画存放数年后才会抛出。在十余年的“倒爷”经历中,易先生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初入行时,他以28万元买下了一幅名家作品,两年后转手,居然只拍卖了22.3万元,加上各种费用,这幅画他亏了6万多元。现在,易先生已经成为投资高手。几年前的一场秋拍上,易先生看中了一幅李苦禅的作品,他以20万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时至今日,已有人愿出3倍价钱收购此作,但他并不打算出手。易先生说,这个价格离他的目标价位还有距离,还需要一些时间。易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长线“倒爷”,因为他对艺术作品的价值有精确的判断。在易先生看来,判定作品价值的几个主要标准即文物性、艺术性和稀缺性。如果一件作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那么便值得收藏,而且价格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扬。

从以上两个成功“倒爷”的案例不难看出,“倒爷”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当,要懂得鉴别真伪,判断价格,还要熟悉市场环境。此外,财力和眼力缺一不可。

“倒爷” 各有各的道

2002年上海东方国际秋季字画拍卖会上,一位买家用4400元将海派名家张大壮作品《鲜虾蛤蜊图》收购,随后该买家将这件作品送至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次年该画作以1.21万元的价格拍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赚了近2倍的利润。这位“倒爷”运作字画的能力相当高,他熟悉当地各大字画拍卖会的拍卖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进入新元年后,上海有字画拍卖的拍卖行多达10余家,每家拍卖行之间都有差价,想做一个精明的“倒爷”首先就要了解市场行情。

艺术作品本就因地域不同会带来审美差异,价格也会有所差别。作为一名出色的书画“倒爷”必须深谙此道。2003年3月上海信仁字画拍卖会,黄胄一件有上款的《五驴图》,估价2万-2.6万元,一位来自北京的买家以3.3万元购得。这位买家称,黄胄的作品近几年在北京市场上十分“牛”,如果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卖会上抛出4万元不成问题。这种利用地域差谋取利润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有人从上海买进陈少梅、刘奎龄的作品到天津国拍、蓝天、文物等公司抛出,有的从北京买进高剑父、高奇峰的作品送至广州拍卖。

在书画“倒爷圈”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吴湖帆的精心之作《峒关蒲雪图》。这幅作品创作于吴湖帆的鼎盛时期,最初在1996年朵云轩秋拍会上被推出,拍卖成交价为67.1万元;1998年这幅作品被上海工美拍至132万元。一年后该作又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露面,结果只以77万元成交;2000年该作又出现在翰海秋拍上,结果只以66万元拍出;2001年香港佳士得再次推出该作,结果以103.5万港元拍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幅作品价格起伏不定,必然有人获利有人损失惨重。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