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放人物作品《采菊图》
绘画是通过有形的表达,在笔墨的黑白的运用中抽象的呈现出一种境界,一种思想或者一种人生的感悟和哲思。欣赏者通过对画面的想象和视觉感受来发掘生活中的点滴之悟。作为一个绘画创作者便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人情的洞察、心智的磨砺及对中国传统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找寻到一个思想上的出口,精神的契合点,让欣赏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感受到宇宙之间蓬勃的生命和来自万物生灵内心的唱响,通过与自然的心灵对话,使得人们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画家的王鸣放先生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以期给人们展示更好的水墨世界和生命语言。诚然,他的坚持是对的,他的努力亦得到了回报。先生笔下的人物画作给人一种丰富、深远、朴拙的人性本色之姿,笔墨所到之处,恰如其分的将生活中的那些话语和琐碎展现的淋漓尽致。
近几年,王鸣放先生的画风渐渐的转变到更为表现生活真实的题材上来,他认为:只有生活才能给你心灵的活跃,只有深切的感受生活并将它真实的表达出来,笔墨才有生命力。所以,他将自己的绘画视野由遥远的古代拉近至自己周围沸腾的生活环境;他将艺术视觉由飘逸自在的时空转移到了这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他笔下的人物主题也由江边的渔翁、诗意的高仕、婷婷的仕女转移至渭河岸边质朴的村姑和放牛的牧童。这便是王鸣放先生对自己绘画的负责,他将内心的一片赤诚热情洒向了笔墨之中。
王鸣放人物《秦川春早》
其实,在王鸣放先生的笔下不论是闲情的高古逸士或是劳作的村妇,田野的耕牛和农夫都将他们刻画的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都表达出先生矢志不移、淡泊明志的豁达情怀以及他对自己脚下黄土地的万千柔情。就算不太懂王鸣放先生笔墨语言的欣赏者也可从先生的画中窥见一斑。他的笔墨落在纸上轻勾慢挑,氤氤氲氲绘制成一幅对现实生活饱含着深情的画卷。他的题材单纯而淳朴,人物造型简练而超然,墨色透明轻松,留白、布景更是相得益彰用。他的线条追求疏简平淡,于种种变化中打造了自然与情趣结合的一个真实的不能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一个个厚实质朴的人物形象。
当然,并不是说王鸣放先生的笔墨有多么的尽善尽美。但至少我读来,那一幅幅的画作,或劳作,或怡情都令人倍感轻松和愉悦。先生的作品有着很浓厚的渭南风土人情,在水墨的运用上虽墨色大块晕染却与线条的厚重疏简有一定的对比,由此而构成的笔墨趣味极为明显。在水墨与线条的把握上,王鸣放先生采用略微夸张的着墨和变形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画风追求一种质朴的气质。画中的线条有着传统的勾勒,却也将一种稚拙的形体边缘巧妙的融入墨块之中,使之自然渗化成为一种富于形式美感的水墨肌理。这种将线条和墨块恣意晕染的艺术手法,把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变成一种轻松宁静又不失厚实质朴的视觉效果。在用色上,先生的用色也极为简单和明快,极具自然的花红柳绿之色,却不失优雅沉稳。
王鸣放人物《秦川风情·和面图》
《秦川春早》、《秦川风情·和面图》将渭南之地人们的勤劳善良、淳朴厚实、生活之乐展现的一览无余,也将他对关中生活的热爱书写的真诚而深情。《秦川风情·爷孙乐》将生活中琐碎而细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爷孙情搬上了水墨的舞台,生动而活波的描绘出了隔代人之间关爱和生活的欢乐的。在创作中。王鸣放先生既继承追求着传统文脉,又以创新探索的姿态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社会。《采菊图》、《渭水独钓图》、《无题》三幅画则将画家内心的那种人文情趣表达的酣畅而淋漓,在水墨氤氲,线条流动的绘画形态中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知,更彰显了王鸣放先生在恬淡而含蓄的笔墨之中流露着艺术的睿智。
王鸣放先生生活在黄土高坡,关中是他的根,渭河是他的魂。他生于斯,长于斯,于是声鸣于旷野,情放于明月。欣赏者也都喜欢王鸣放先生笔下那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更为他那矢志不移、淡泊明志的豁达情怀所折服;也对他那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而自叹不如。(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记者 左左)
王鸣放人物《秦川风情·爷孙乐》
画家简介:
王鸣放,1957年生,号不醒堂主。主攻国画人物,兼修山水、花鸟、书法等。历任陕西省第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渭南市美术家主席、渭南国画院院长。1978年至1987年在宁夏84763部队服役,先后参加兰州军区、宁夏军区美术创作班学习,并获兰州军区书画展二等奖两次,宁夏军区画展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三次、二等奖二次,宁夏自治区美展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三次。
王鸣放人物《渭水独钓图》
王鸣放人物《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