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雕行业日渐式微,但一些老艺人、热爱这门技艺的人仍在默默地坚持着。图为黄学文在教授徒弟。
黄学文花了几年时间精心制作的核舟,上有36个人物和可以开合的花窗。
年近八十的黄学文现在每天仍坚持工作6个小时,不让自己的技艺生疏。
榄雕人物栩栩如生。
榄核在大师手下经过这些工具的雕琢,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在广州看见世界 让世界看见广州
候选名片88号 广州榄雕
一个小小的榄核在大师们的刀下,可以雕刻出结构复杂、线条流畅、动静结合、栩栩如生的图案和人物,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榄雕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发展史,其间兴盛过也衰落过。虽然历来它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但每个发展时期总有艺人因其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被世人牢牢记住。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的榄雕艺术,保存了传统工艺的美术技法,蕴涵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
传·奇
追溯至明清,“大苏泛赤壁”为榄雕经典题材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当时榄雕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而从实际用途来看,大多将榄雕当作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装饰、点缀之余,亦作玩赏之用。
目前,所见对核雕最早最精彩的记载莫过于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明天启年间“虞山(今江苏常熟)王毅叔远”,“简核桃修狭者”精工细刻而成的“大苏泛赤壁”题材的核舟。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广州榄雕艺人代表作品基本都是“大苏泛赤壁”题材。如今,“大苏泛赤壁”这个题材已成为现代榄雕工艺的传统题材,艺人们也通过制作此题材的榄雕来考验自己的技艺。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成榄雕中坚力量
广州的榄雕工艺起源于盛产乌榄的增城新塘镇。20世纪30年代,外国客商四处寻找榄雕工艺品,使广州榄雕手艺兴旺一时,其中以艺人陈忠最为出名。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增城的手工业受到极大冲击,纷纷倒闭。榄雕生产也因交通阻塞,产品难以出口,生产逐步萎缩。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区麟、区琦兄弟恢复和组织生产广州榄核雕刻工艺品,创作出新中国第一批广州榄雕精品,还培养出一批雕刻人才。起初,区氏兄弟与艺人们在当时成立的雕刻合作小组里从事榄雕工艺。在1958年4月,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正式成立,十多名组员几乎都是原雕刻合作小组里的榄雕人员,另外还有一些新学徒如梁可昌等加入。12月,该雕刻组并入大新象牙工艺厂,从此成为广州中心城区榄雕生产的中坚力量。其间,区麟创作的“梁山泊108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评选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奖。
最红火时,艺雕厂年产榄雕产品7万多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榄雕工艺呈现欣欣向荣的势态。新塘镇于1973年成立新塘镇艺雕厂。该厂生产传统榄雕,并开拓海外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的艺雕厂厂长黄学文,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掌握了精湛的手艺。在艺雕厂成立前,黄学文只是听说过增城榄雕,还未亲身实践过。但凭着多年雕刻的经验及对工艺品制作天生的敏感,他琢磨出一套榄核的雕刻方法,并把手艺传给当时在艺雕厂工作的40多名员工。艺雕厂形势最好的时候,全厂有艺人45名,产量最高达到每年7万多个榄雕成品。但艺雕厂在1981年解散了。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包产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榄雕的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榄雕工艺复杂。40多名艺人为生存各散东西,新塘榄雕就此走过了最辉煌的岁月。1986年以后,因为同样的理由,广州地区的榄雕组织先后转产。目前,继续从事着榄雕工艺事业的艺人只有曾昭鸿、伍鸿章等两三人,黄学文已年逾古稀,眼力大不如前,虽然身怀绝技,也只能在家自娱自乐了。
现场传真
家里就是一间榄雕小工厂
据民间传说,岭南的榄雕工艺起源于增城。在增城就有位无人不晓的榄雕艺人黄学文。作为榄雕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黄老师傅。为了一见大师的精湛手艺,我在几次邀约之后,终于获得他的特许,得以拜访。
老师傅就住在增城新塘旧城区一栋自盖的四层楼房里,家门口挂着“黄宅”的小牌匾。拜访当天,广州突然下雨降温,这让今年快80岁的黄师傅风湿疾病加重。黄宅门铃一响,老师傅从二楼走到楼下开门,都需花上五六分钟的时间。老人家说这是艺人的职业病。他从6岁起开始学雕刻,长期以来只保持一个姿势,就是身体前倾趴在桌台的黄色灯光下,拿着工具在乌榄核上细致雕琢。在长期缺乏身体锻炼的情况下,老人家说避免不了受疾病侵袭。
黄老师傅的房子,其实是一间小工厂。他从新塘艺雕厂退休后,在家里仍然从事着榄雕工艺。家里一楼,是太太平日里将榄雕刮滑、安木座的地方。二楼是黄师傅的个人展示厅:厅里摆设的红木家具,图样、定型都出自他之手;在墙壁上,还挂着老师傅的隶书作品;每个角落则摆满各种款式的榄雕作品。当有客人到来时,黄师傅夫妇就在这个客厅里接待。而平日工作、设计榄雕的地方,黄师傅安排在三楼。
榄雕大师晚年仍然精研技艺
对于增城榄雕的历史,老人家记得相当清楚。他说,增城榄雕工艺是在200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于2008年6月7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在增城榄雕获得各种荣誉后,通过文化站、博物馆联系老师傅,登门拜访的人越来越多。让黄师傅大受鼓舞,他每天在家里这个小工厂里坚持工作六个小时,不让技艺变生疏,也方便客人们随时来参观。
从小就学习雕刻,工于书画的黄师傅,有很好的艺术创作与雕刻功底。在后来,他又通过观摩、研究前人留下的榄雕作品,自学成才。50多年雕刻工作经验的磨练,让黄师傅在船类、人物、佛像雕刻上的技艺娴熟,还糅合进木雕的浮雕、通雕手法、牙雕的镂通以及刻字等技术。他的作品秉承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当黄师傅制作榄雕时,会先把榄核的形象粗胚锉出,然后用斜口刻刀把作品的轮廓线条雕刻出来,再用平口锉刀将作品按阴阳深浅铲出来,接着则用刮刀刮滑。而对雕刻作品精细的部分,如人物的眉眼、船类的通花门窗、船舵等,黄师傅会先把榄核固定,以配合双手进行雕刻。最后的工序是研磨、抛光,但黄师傅决不采用在榄雕上涂漆的工序。
精品核舟雕有36个人物
在黄老师傅家里,放着一件他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的榄核舟。黄师傅说,由于材料的限制,这艘核舟已经成为一件孤品。黄师傅拿出刻度精细的丈量尺测量,这艘核舟长有5.7厘米,而普通的榄核通常只有两厘米长。当年,在黄师傅收到这么大的乌榄核时,还曾有人出价500元要买下。
与普通作品只需花五分钟完成相比,在这个榄核的雕琢上黄师傅费尽心思。他巧妙地在榄核上设计了36个人物、可以开合的花窗,以及靠手工才能雕出的椭圆形船链接口。在作品问世后,黄师傅也曾教过一名增城的榄雕艺人制作,还将核船的图片送给对方。但过了13个月,这位艺人还是没有办法模仿做出。
对于这件作品,黄师傅希望将增城传统的榄雕核舟特色都保留在上面,需要加进的只是他精益求精的雕刻技艺。
传·承
父子俩用坚持与热爱维护榄雕技艺
◎传承人:曾昭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榄雕艺术家
在海珠区同福西路上蒙圣巷19号的老房里,街坊常能见到一对父子忙碌的身影。今年54岁的父亲曾昭鸿,在小屋里创作出由200多个榄核镶嵌而成的龙船。26岁的儿子曾宪鹏,从读幼儿园时起就会拿着刻刀在榄核上摆弄。他们是现今广州市区里仅存的几名榄雕艺人之一。对于这门技艺,父子俩用坚持与热爱来维护着。
父亲:这是一门濒临灭绝的技艺
曾昭鸿从事榄雕已有37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曾师傅的埋头苦干换来了不错成绩,成为广州市有名的榄雕艺人。但一提起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曾师傅总不免摇头,他用“濒临灭绝”四个字来形容榄雕艺人的生存空间。
当年曾师傅选择进入大新榄雕厂,只是为了学习一门手艺糊口。他凭着自己良好的美术功底,以一幅山水人物画,获得欧宇仁老前辈的赏识,成功拜入门下。一开始时,曾师傅与众多师兄弟从学习在榄核上刻横竖的笔画入手。这门技艺要学满三年才能出师。
在一个厚度为3毫米至5毫米的橄榄核上雕刻,艺人凭的是双手与坚持、细致的态度。多年的工作,早让曾师傅的双手长满厚茧,手指变形。曾师傅说,这归结于榄雕的工艺技术流程无法改变。科技发展到现在,也只有北方艺人所采用的榄核浮雕的手法,可以让机器在核上面进行激光刻字。
榄雕技艺的辛苦不在话下,而且又无法立刻产生价值,想要收徒弟的曾师傅,直到现在都没能遇到“意中人”。虽然政府部门从2002年底起开始呼吁对广州榄雕工艺的保护,但至今仍然只有曾师傅与儿子等几人在做榄雕工艺品。
儿子:尝试创新,希望榄雕得以推广
相比之下,儿子曾宪鹏比父亲乐观些。他还立下志愿,要成长为一名榄雕大师。
因为自小耳濡目染,曾宪鹏爱上了这门雕刻艺术。在读幼儿园时,他就跑到父亲的工作室里拿刻刀玩榄核。父亲见他有这方面的兴趣,便将基本功传授给他。在学习时,曾宪鹏不但坐得住,还会向父亲提出各种看法与建议。
2008年初,在企业做工业设计的曾宪鹏,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工作,开始了在父亲工作室的榄雕艺人生涯。平日里,他喜欢阅读历史书籍,然后在书中找资料,模仿造型做出各种款式的榄雕。如今,他已能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这门手工技艺的没落,也是曾宪鹏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总是不断地尝试新方法,希望技艺得以推广。比如在榄雕工艺跟不上产业化时,曾宪鹏会想办法改良工具,将某些作品雕刻的时间缩短。在商品推广上,他还尝试将作品放到网上、格子店售卖。不过,曾宪鹏说在广州的年轻人里,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像他这么热爱榄雕艺术的了,这也与广州受到众多外来文化侵入有关。但作为广州仅有的一名年轻榄雕艺人,曾宪鹏说要用“坚持与热爱”,将这门艺术进行到底。
辞典
增城乌榄
增城除了盛产荔枝,还盛产乌榄。这种乌榄核大而坚硬,质地紧密,不易开裂,是榄雕的上乘原料,自古以来就受到江苏等地榄雕艺人的喜爱,他们纷纷到广东采购这种乌榄核以作雕刻之用。
广州榄雕
广州地区流传的乌榄核雕刻工艺,属立体微雕类。它的工艺主要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工艺流程包括选料、画样、锉胚、雕刻、刮滑、安木座。广州榄雕作品的主要类型有座件、珠串、挂件、核舟等。
核舟
核舟是广州榄雕中最具传统特色的一类。核舟类榄雕最恒久的题材是“大苏泛赤壁”,历代著名艺人均创作过这一题材的作品,且不少传世经典之作都以这一题材来表现。除此之外,核舟类榄雕的题材还有子洞船、花舫等。因此,这类榄雕包涵的内容较多,材质方面一般选用大子榄核。